时间: 2024-08-09 14:24:19 | 作者: 商业综合体
新年之初,又一批来自部队的指挥员走进陆军工程大学短训课堂。他们惊喜地发现,部队刚刚列装几个月的某型新装备,其训练成果已经走进了大学课堂……
这样的惊喜,如今在该校的课堂上随处可见。很多学员发现,这两年,陆军工程大学课程实现了全面更新——“刚出炉”的部队练兵成果“冒着热气”走进课堂,军校的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、实战要求实现了“即时”对接。
谈起课程改造缘由,该校一位领导说,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动,部队新编制运行、新装备列装、新的训法战法层出不穷,迫切地需要迭代更新教学内容、创新教学方法。
如何更新?要真正缩短院校教学与部队实战要求的距离,提高院校课程教学体系与岗位任职需求的匹配度,改造就不能“修修补补”,必须对课程开发全链条、课程构成全要素进行系统性重塑。
确定课程改造目标后,该校没有马上对教学内容做改造,他们组织大学机关人员和教员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调研。他们的解释是——教学内容要与部队实战无缝对接,必须听基层官兵的意见、按部队打仗需求来。
秉持这一理念,该校将岗位任职标准作为院校教学对接部队、衔接战场的桥梁纽带,由陆军机关牵头,部队和院校参与,联合研究制订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基本规范。
岗位任职能力标准确定后,他们构建岗位指向鲜明、核心能力突出的人才教育培训新目标,逐层分解、贯通设计,形成专业、课程、课堂“三层互联”目标体系,进而以教学目标牵引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。
他们剔除或整合相关课程70余门,改造重塑相关课程50余门,增设支撑未来作战能力生成的智能化战争、无人作战等前沿课程,先后组织专家完成700余门课程评价,精准把脉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水平。去年,该校提报的“陆军院校体系化课程改造研究与实践”项目,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陆军工程大学全面推开体系化课程改造,整体提升为战育人质量效益。图为教员秦岩(中)为学员进行课后辅导。
近年来,陆军工程大学作为陆军首批试点院校,全面推开体系化课程改造。百余门课程瞄准部队需求、战场之变,进行全流程、全要素升级改造,实现教学体系的一体化设计、学员能力的一体化生成,整体提升为战育人质量效益。
这条以服务打仗为指向、以提升质量为中心的课程改造探索之路,是如何推进的?它给军校课程建设、人才培养又带来哪些启示?记者走进陆军工程大学,探访这次课程改造的来龙去脉。
第72集团军某旅新排长刘敏没想到,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优秀毕业学习成员,到部队执行某通信保障任务居然“栽了跟头”。
第一次走上演兵场,刘敏信心满满。“机动卫星通信”是她的专业强项,然而交给她的任务却是某型设备的指挥和操作。离保障任务完成只有10分钟了,刘敏所担负的装备节点联通还是没有实现。她急得满头大汗。
咋回事?是个人专业学习不扎实,还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?刘敏“走麦城”的经历,引起陆军工程大学调研组人员的关注。
他们调研发现,像刘敏这样的专业学员,学的课程主要是按照通信装备的类型展开的,而到部队后要面对的往往是综合化的通信保障任务。
“说白了,就是我们以前对通信专业学员的设计,以及这个专业涵盖的一揽子课程,还是延续过去培养技术人才的惯性,没有跟上部队对这个岗位人才的备战打仗要求。从调研情况看,毕业学习成员岗位适配率还不完全吻合。”教授童新海坦言。
他们调研梳理了专业方向、课程教学体系、教学模式等方面问题,上报“陆军院校体系化课程改造方法研究”“生长军官专业背景”和“首次任职培训课程衔接问题研究”等系列课题,引起陆军机关有关部门重视。
调研中,部分毕业学习成员反映,有些院校课程教学内容“过时了”,课时安排“虚胖”,不够高效科学;部分一线带兵人反映,要多讲讲练兵备战急需、岗位任职必备的知识技能;还有些参与人员对教育学生的方式、手段提出需求……
刘佳伟是该大学的优秀毕业学习成员,训练中接到“机动路线示意图绘制”任务时却犯了难。
“此次训练主要检验部队通过铁路、水路、公路、空中等4种方式的投送能力。以公路机动举例,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沿途经过的每一个公路枢纽、每一段高速,包括道路的距离、休息点、医疗点等所有要素在一张图上反映出来。”刘佳伟说,“这个当时确实把我难倒了。”
“我觉得作战标图这门课程,不仅要增加课时,还要教学员标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各种演训任务功能的图。”刘佳伟在调研时建议说。
“要让院校的课程适应打仗人才的培养要求,体系化课程改造势在必行。”课题组人员一致认为,课程改造就是要聚焦军队院校课程教学存在的明显问题,使学员在课堂学会打仗、从学校直通战场。
教员郭晓没想到,改造院校课程,第一个大动作竟然是深入部队研究新毕业排长的岗位任职标准。
接到课程改造任务后,郭晓拿出近几年积累的十几本教案,梳理了通信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,准备大刀阔斧打造新课。
“没想到,大学竟然通知所有参与课程改造任务的教员,去某信息保障旅、某勤务支援旅、某合成旅等单位开展调研。”更让郭晓意外的是,调研的目的不是如何完善课程,而是与部队专家一起,对陆军单位排级军官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做研究和拟制。
胜任排长岗位的具体实际的要求是什么?平时有什么工作?战时有哪些任务?大学教务处明确,首先要梳理岗位任务清单,特别是要按照打仗要求,深入研究在作战流程中必备的指挥、控制等能力标准。
看到调研如此细、标准如此高,很多教员都有些不理解:体系化课程改造任务繁重、时间紧迫,还把时间花到这些地方?
“岗位任职能力标准是课程改造的逻辑起点。”大学教务处领导介绍,“我们区分不同兵种专业和具体岗位,形成初级军官履职必备的能力清单,这就标定了院校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,也为我们课程改造明晰了方向。”
经过10多个课题组的研究攻关和30名专家多轮次集中审修,“1个通用+8个专业”岗位任职标准经过陆军机关审批并正式颁发。
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原点问题搞清楚了,课程改造的思路、想法也就越来越清晰。
以《战场机动通信装备原理与操作》课程组为例,往哪里改?怎么改?教员们始终没形成共识。但岗位任职能力清单一拉出来,他们一下子思路通畅。调研还没结束,教员们已经拿出几十页的课程改造计划设想。
陆军工程大学全面推开体系化课程改造,整体提升为战育人质量效益。图为学员进行军事训练。
去年8月,一场联合演训活动在风浪中展开。该校毕业学习成员、某部参谋张吉祥和战友们紧张注视着作战进程。
茫茫大海上,某战斗群指挥所组织联合火力打击行动。突然,网链保障过程中出现一个断点,获取的侦察影像没办法进入指挥平台。
此时,张吉祥想起军校课堂上教授马大玮讲过的一个案例。“我们启用了某系统,重新建立图传链路,有效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。”张吉祥说。
之后,在规划信息流程时,张吉祥又打破常规,选择了一个看似流程较长的方案。“这主要是考虑作战分队正在海上行进的实际,更看重信息保障质效。”面对一个个难点,张吉祥和战友们随机应变,织就信息天网。
演训结束后,张吉祥给马教授打来电话,针对信息网链构建运用细节问题开展交流讨论。尔后,演训中带来的最新思考,被马教授第一时间应用在课堂上。
“和过去相比,现在我的课更注重将新战法、新理论、新力量、新案例融入教案、进入课堂。”马教授坦言。
“军校课堂要突出为战指向,引入最新的军事应用实例、最新的武器装备动向、最新的军情动态,这是课程改造后的显著特点。”该校教务部门负责人说。
渡河工程保障行动课目准备展开。学员们编入部队官兵参演的行动小组,不仅要自主分析作战背景,还要随时应对特情。导调组全程设置复杂情况,联合作战背景贯穿演练始终。
“改造后的课程必须与部队精准对接,改造后的课堂必须与战场紧密衔接。”房教授说。
学员王海波是这门课改造升级后的首批学员。毕业分配到某部任排长岗位不到一年时间,他就带队圆满完成突击行动。回忆起房教授在野外训练场上的这门课,他认为,正是这些经历加速了他从学员到一线战斗员的转化,坚定了自己在部队“踢好头三脚”的信心。
“军队院校体系重塑以来,生长军官全面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与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培养新模式。院校怎样用4年时间培养出更适应部队备战打仗需要的合格军官?此次体系化课程改造回答了这个现实考题。”谈起课程改造后的种种变化,教务部门参谋劳大兵如数家珍,“大学9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新编任职课程教材203部,部队对大学毕业学习成员岗位任职满意度达到90%以上。”
“获奖并不代表课程改造的结束,我们正在研究论证新一轮改造重点。战争形态、样式在一直更新变化,只有不断地向战场‘对表’,才能培养出打赢未来战争的优秀军事人才。”该校领导说。
陆军工程大学全面推开体系化课程改造,整体提升为战育人质量效益。图为学员在西柏坡进行现地教学。
习主席深刻指出,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、为打仗而建,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、着眼打赢育人才。军队院校要深入贯彻习主席有关指示要求,着眼人才教育培训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,加强以课程和教材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建设,走开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。
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。唯有让思想奔跑,融入军事教育改革大势,才能实现教学体系的革命性重塑。以立德树人、为战育人为引领,顺应时代之变、科技之变、战争之变,大力培养打赢未来高端战争的优秀军事人才。聚焦课程持续推进为战抓教改革实践,深化战教耦合和指技融合,实现教学体系一体化设计、学员能力一体化生成,整体提升为战育人质量效益。
换羽新生,必须打破惯性思维。院校教学供给侧改革,须找准供需对接的关键点,以满足需求侧为逻辑起点,打造有机衔接、战教耦合、学训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。坚持成果导向、目标导向,构建岗位指向明晰、核心能力突出、院校特色鲜明的人才教育培训新目标。围绕岗位任职核心能力生成,所有课程与整体教学目标更加聚合,推动院校从“有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”向“要说明课就设什么课”转变。注重从部队需求侧审视课程的为战性,从未来战争审视课程的前瞻性,突出整体效能优化课程设置。
智勇者必善中流击水。紧盯备战打仗能力需求着眼点,以“改造”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改革、革命性再造。着力强化课程育人使命,确立“铸魂性、为战性、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”课程导向要求,牵引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为战育人质效。注重发挥组织功能,将管理和评价贯穿课程设计全流程全要素,强化课程评价对课程建设与改造成效的检验,推动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。
教学有追求,课堂才有灵魂。主动迎接教育信息化对教学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,以智慧教学为引领推动课堂革命。优化教学设计,坚持学为中心,拓展教学的时间空间和内容的深度厚度,提升课程教学的研究性、互动性和开放性。推广智慧教学,体系重塑教学结构与组织流程,推动课程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和学员高阶能力加速生成。落实铸魂为战核心使命,通过全课程引入军事应用实例、全过程融入军人价值塑造,如盐入水地筑牢学员思想政治品质和军事职业素养。